文学传播不能只靠话题营销(锐见)
霍 ?艳
文学界近来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是:一方面,文学图书销量下滑;另一方面,又屡屡有作品燃爆市场,仅这几个月里就出现多次热销事件——刘楚昕获奖作品《泥潭》销量超40万册,邓紫棋科幻小说《启示路》预售首日销量20万册,韩红诗集《我与蒙面诗人》5000册签名版3秒内被抢空。
这些热销文学都具备一定的“卖点”,即能够吸引消费者、促成购买的核心优势或独特价值。比如,《泥潭》作者刘楚昕广为流传的获奖感言提前锁定了读者好感:自幼热爱文学的他在女友陪伴下坚持创作,当文学梦想终于实现时,女友却因病离世,一句“越过山丘却发现无人等候”让无数网友动容。再如,歌手、明星跨界写诗写科幻,其身份具有号召力,容易带动从粉丝到读者的受众迁移。
出版方利用这些卖点做足营销,本也无可厚非。当下娱乐形式多种多样,文学图书要想突出重围,的确需要更多被看见被讨论的热点。何况,人们对文学的接受方式也在发生变化,从依赖文学期刊、文学评论、文学奖项或是影视剧改编,变成更多源于网上的讨论热度。“什么人写”“写的是什么”“为什么写”都带有某种话题性,能迅速抓住人们的好奇心,激发阅读兴趣,也能使人们和作品产生联结感,愿意通过购买、阅读去满足社交需求。
然而,当人们越来越把文学卖点简化为话题性,甚至盲目追求话题性、追求流量热度时,也会带来一系列连锁反应。比如,出版资源和市场资源向流量明星、跨界艺人的不断倾斜,热门话题带来同类型作品的批量复制,创作者为迎合话题、制造话题而进行的功利性书写,以及可以想见的,一些作品速成速朽,火过之后便销声匿迹,如过眼云烟。